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
向“三秦楷模”学习

济世修德梅香来——陕西省第七批“三秦楷模”路生梅系列报道之二
|
来源:陕西日报|2021/4/8 10:43:00|作者:程刚 李羽佳|人气:31508

20世纪70年代,路生梅搬进佳县黑龙庙拐177号。一孔旧窑洞,一间小厨房,就算是安了家。直到今天,路生梅依旧住在这里。多年来,生活简朴的她没怎么添置家具,但各种医学书籍,从刚到佳县时的半皮箱,增加到了几书架。

火炕边的写字台上,《儿科查房手册》和800多页的《中国儿科专家经验文集》已被路生梅翻到褶皱发黄,封皮的边儿也残缺破损。治病救人,路生梅爱了一辈子、钻了一辈子,也干了一辈子。

病患群众的贴心人

今年3月1日晚,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到路生梅家里。“路大夫,快给看看吧,孩子今儿开始发烧了,咋办呀!”当这位年轻母亲得知路生梅刚从西安回来,甚至还没来得及坐下喝口水时,有些不好意思。

路生梅二话没说,拿起听诊器就进入工作状态。这个听诊器,路生梅走到哪就带到哪,已成了她的随身物品。

送走了病人,路生梅才开始收拾自己的行李。她说:“都是抱着孩子来看病的,我不给看能行吗?”

在路生梅曾经的同事、邻居成医莲的印象里,“路大夫走路可快了,像跑一样,只要有患儿家长求助,她随叫随到!”成医莲说:“有一年除夕夜,一个8岁的孩子得了重症,送到县医院救治。当晚的值班大夫并不是路生梅,但她闻讯后,还是赶了过来参与抢救,还在病床旁守护了一整夜。”

“我刚来医院的时候,这里没有分科。人家只听说是北京来的大夫,就觉得你什么病都能看。”据路生梅讲,在佳县医疗条件还十分落后的年代,北京来的她一下子成了当地群众眼中的“大专家”。群众纷纷找她医治各种疾病,硬是把一个儿科医生“逼”成了全科医生。

最初的几年,路生梅为了掌握更多的医疗技术,每天下班后,都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学到深夜,经常是第二天起床后才发现,自己脸上被煤油灯熏出了一道道黑印。

经过几年努力,路生梅不但掌握了妇产科、皮肤科等类别的医疗技术,还自学了针灸,成了响当当的医疗骨干。

崇高医德代代传

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,佳县人民医院依旧没有儿科。

1983年,从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归来的路生梅,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回了佳县。在她的主持下,佳县人民医院终于有了独立的儿科科室。

作为佳县人民医院的首任儿科主任,路生梅在其他儿科医生眼中特别严厉。她要求科室医生必须熟记患儿情况,带头一天3次查房。她还经常对年轻大夫们的治疗方案和判断进行总结、点评,发现问题毫不留情。

但在患儿眼中,路生梅是温柔的。碰到哭闹的孩子,路生梅会拿出玩具哄他们。被路生梅接诊的患儿,总会心满意足地得到一些好吃的。

武艳是现任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。尽管在她入职那年路生梅刚好退休,但她仍觉得路生梅是自己的老师。她说:“虽然路大夫退休了,但这么多年来,她坚持在医院为病人义诊。每逢路大夫义诊,科室里的年轻人都会轮流在她身边跟着学。平时遇到重症病人,我们也会请路大夫来会诊。我甚至带过病人到她家里会诊。”

在武艳眼中,路生梅为佳县人民医院留下的不只是一个完备的儿科科室,更多的是崇高的医德:“直到现在,路大夫还经常拉着我的手嘱咐‘一定把儿科医生队伍建设好,不能乱用抗生素,不能收病人红包……’”

半世医者仁爱心

路生梅活泼、热情,但她的眼泪,却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。

1979年的一个晚上,路生梅值夜班。一名肝癌晚期患者、一名老年心脏病患者和一名患肺结核的青年,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相继去世。40多年过去了,每当回忆起那一夜,路生梅依旧会心痛地皱起眉头。

“对于医生来说,每个患者去世,我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。那天晚上,接二连三的患者病逝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。”路生梅记得,那位患肺结核的青年因肺部有一个很大的洞,咳起来就血流不止。

那天,平日在病人面前始终沉着冷静的路生梅再也忍不住了,一个人躲进房间里大哭了一场。

佳县人民医院儿科成立后,路生梅也哭过。那时,她在救治一个刚出生不到3个月的男婴。患儿因痉挛性咳嗽,不断有痰卡在他细小的嗓子里。路生梅反复吸、不停抠,从8时男婴入院,到18时这个小生命离开人世,她一共参与抢救30多次。

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,小心翼翼地用被子包裹好孩子遗体后,忽然跪到地上,向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表达谢意。那一跪,让路生梅和在场的医生护士再也控制不住情绪,纷纷落了泪。

多年来,为了及时救治患儿,路生梅从来不关手机。不管谁要她的电话号码,她都会告知。只要有人打来电话,她都接,没接上的肯定回拨。她说:“有些事可以缓缓、可以弥补,但治疗病人有‘黄金期’,万一是急病,更是一点都不能耽误。”